压缩性骨折(VCF)是指松质骨因外力压缩而变形,多见于脊椎骨的椎体部分,常发于下胸段和上腰段(应力较为集中),其中多发于T12、L1。症状多表现为局部疼痛、肿胀以及功能障碍。
微创介入手段
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(PVP)和球囊扩张锥体后凸成形术(PKP)均为侵入性较小的锥体加强术,最终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注入骨水泥来缓解骨折后引起的疼痛,以及脊柱变形导致的失稳,PKP还试图恢复椎体高度。
PVP 操作相对简单、手术时间短,术者和患者 X 线暴露时间少,穿刺相关的并发症相对较低。但需要在高压力的条件下,向无空间的椎体内注射稀薄的骨水泥,其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更高。
PKP 通过球囊在椎体内扩张产生空腔,低压力下向椎体空腔内,注射黏稠度较高的骨水泥,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减少。即使渗漏也较局限,其安全性较 PVP 大大提高,尤其是对于椎体后壁破损不完整的病例。
相比较而言:
PVP 费用较低,PKP 球囊扩张器价格昂贵;
PVP 骨水泥分布相对均匀,而 PKP 骨水泥分布局限于球囊扩张形成的空腔处。
物理治疗
药物疗法和骨水泥成形术是控制压缩性患者疼痛的主要治疗方法,然而,骨折患者后续的体能和功能障碍相关问题,主要通过物理治疗来解决,但是目前对于康复相关的研究较少。
个性化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受伤前、后的功能水平,脊柱后凸情况,损伤程度和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,来最终决定训练的内容和强度。
急性期
(主要为减少疼痛和促进早期活动)
I.姿势矫正贴扎
(通过后缩肩胛骨和调整胸椎姿势促进伸展)
1.进行皮肤保护处理
2.指导患者将头向天花板方向伸展的同时下沉双肩,并在使用贴布贴扎时保持该姿势
3.应用软性低敏胶带,加强对皮肤的保护
4.将硬性治疗带从肩锁关节前方向上提拉,将斜方肌上部肌肉拉向T6的脊椎棘突方向,两边呈对角线交叉放置
Ⅱ.矫形器
(在骨折后急性期至6个月的时间内佩戴矫形器,可通过稳定脊柱和促进早期活动来减轻疼痛)
对于胸部或高节段腰椎骨折,可使用仅限制屈曲的传统矢状的三点矫形器[Jewett和CASH脊椎前十字形支具]或限制前屈和侧弯的胸腰椎矫形器[ TLO、Knight-Taylor支具、蛤壳式支具]。而严重的VCF需要定制胸腰矫形器限制脊柱向各个方向运动,并且需要禁止所有的训练计划。
Ⅲ.软组织按摩
治疗师对损伤局部进行适当压力的软组织按摩,以促进疼痛缓解。
Ⅳ.被动活动
对于疼痛明显,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,需对其肢体进行适当的被动活动,以及辅助其进行“木板式”翻身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。
Ⅴ.理疗
经皮神经电刺激、超声药物投入治疗等,促进疼痛缓解。
亚急性期
VCF后的剧烈疼痛常在几周内改善,目前临床没有统一的标准硬性规定肌力训练的开始时间,通常是急性静息痛得到控制就可以开始。
VCF的运动治疗有2个方面:
一是加强脊柱轴向肌群(尤其是脊柱伸肌)肌力来提高脊柱稳定性;
二是增强本体感觉,提高姿势控制和运动能力,从而降低未来发生骨折和跌倒的风险。
I.坐位训练
(端坐位收紧下颌,肩胛骨后缩,腹横肌收缩)
1.坐位肘部后移训练
a.肘部后伸,通过肩胛骨向内侧收缩带动肘部向后运动
b.每次保持5秒,重复5次
2.坐位肩胛骨后缩(使用或不使用阻力带)
a.双手握住阻力带,上臂贴住体侧屈肘90°,将阻力带向两侧拉动,促使肩胛骨向内侧收缩
b.每组8~10次,重复2组
3.坐位躯干运动
a.双手放在肩上,向左、右两侧旋转躯干,并向同侧弯曲躯干
b.每个方向重复5次
Ⅱ.仰卧位训练
1.仰卧位核心训练
a.仰卧位屈膝30°指尖可放在下腹部,同时收缩腹横肌和盆底肌
b.在不弯曲背部的情况下将头抬离地面
c.保持5~10秒,重复8~10次
2.仰卧位桥式运动
a.仰卧位屈膝90°,双脚和手臂平放在床面,通过双脚、双臂向床面发力推动背部和骨盆抬离床面
b.保持5~10秒,重复5次
Ⅲ.俯卧位训练
1.渐进性抗阻背伸训练
a.俯卧位,下腹部垫2个标准高度的枕头(脊柱大约弯曲30° ),中立位伸展背部
b.抗阻训练方式同上,在背部放一个重量为背伸肌最大肌力的30%的负重沙袋,负重沙袋的重量随着背伸肌肌力的增加而增加
c.保持5秒,休息5秒,重复10次
2.四点跪位单臂举(三点跪位)
a.四点跪位稳定后,双手位于肩下,双膝位于髋部下方,然后抬起一只手向前平伸,变成三点跪位
b.四肢4个支撑点,每个支撑点训练8~10次
c.强化训练为两点跪位,即同时抬起一侧手和对侧腿
Ⅳ.平衡训练
1.坐一站训练
a.坐在椅子前部,重心由后方转移到双足间,腿部发力慢慢站起,可扶椅子扶手等
b.站直后,膝关节在椅座前方,躯干前倾,屈膝,重心向后,恢复到坐位
c.重复10次
2.单腿支撑训练
a.手扶椅背稳定身体,然后一侧下肢高抬,双侧交替进行
b.保持10秒,重复10次
c.强化训练时没有辅助支撑点,睁眼单腿站立